第1961章 童子试-《简行诸天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人家只是利用规则行了个方便,对很多寒微之弟来说,可是多了一个改命有助的渠道。

    对此,谢玉也是感激,儒家能顺应时代成为显学并不断有谁会精英加入进去,扩散壮大,所谓仁义礼智信,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不断触动你的真善美,感动别人,也照亮自己温暖的心。

    到了内书阁,谢玉又是打杂帮忙中,扫到很多历年通过童子试学子的优秀试卷,看到这些试卷,若觉得真按考试大纲上一样,只考验默背诵能力那真是傻子。

    所谓默写背诵只是基本,连这个都做不到,试卷根本都没到主审考官眼前的资格。

    审题、破题、应变、截答题型已经很多了。

    如此不说家势,就原身在老家私塾学的的东西,能通过县考,除非当地读书人水平真低到一定程度了,官府特需应召一些的,不然真没那个可能。

    但这种事在儒学氛围比较浓郁的荆襄地区,基本上不可能的事。

    大雍二年四月中旬,天气已经转暖,换上单衣,提上“考试篮”的谢玉和许多黄州书院学子一起樊城府准备的童子试考场。

    在有“包打听”潜力的同学介绍下,谢玉让“认识”了不少黄州书院甲班的学生,只是你认识人家,人家不认识你罢了。

    包括两个多月前刚下樊城码头的王国宝同学,他也早就认不出谢玉了。

    考试时间是一天一夜,许多第一次参加科考的同学,基本都不能适应,从入场开始,因各种原因,如不遵守考场纪律,大声说话了,适应些考场状况,甚至携带小抄了,中途都有不少人“掉队”,尤其夜晚时,好多没在考场过夜经验的学子,被守场兵丁给叉出去最多。

    才具是一方面,身体素质,应变能力都是一方面。

    有一点,本朝规定,初次参加童子试年龄的学子,年龄不能超过二十五岁,没有什么老考为童生、白头童生的说法,就算被叉出去了,没什么身体基础病,嚎一阵就走了。

    谢玉自然是“颇有经验”,只从开打开试卷开始,也皱了眉头,不知道是不是又出状况,抽到B卷了。

    难度比前几年都大,随后谢玉又舒展了眉头,难度大并不一定是坏事,难度大起码能把一些伪学霸给塞掉。
    第(2/3)页